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市生态环境局四措构建立体式环境执法监管体系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发布日期:2022-04-11 09:05  点击次数:1145

用好无人机“飞毛腿”

市本级投入14万元配备无人机,分区域、行业开展常态化无人机昼夜监测飞行。2022年以来,累计出动无人机45架次,检查各类重点点位500余次,有效缩短执法巡查时间,提高发现问题精准度。

启用红外技术“透视眼”

近年来,先后花费820万元加大红外高科技投入和应用,累积配备红外热成像仪、红外摄像机、夜拍无人机、秸秆禁烧红外报警装置等仪器装备140台(套),利用热辐射原理,提供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克服夜查光线不足、路线不清、产况不明等问题,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装配移动执法“掌中宝”

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构建完善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分阶段推进市、县全覆盖。通过“生态环境移动执法APP”实现全过程“掌上执法”。全市环境移动执法系统使用率和执法人员活跃率长期保持100%。3月份,市本级人均上报执法记录10.8条,居全省地级市第2名。

筑牢在线监控“前沿哨”

截至目前,全市119家涉水、涉气重点企业已全部按时限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联网,指导帮扶38家(次)企业加强自动监控工作,对145起数据异常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对在线监控设施弄虚作假等行为严厉查处,共处罚违法企业7家,涉及罚款金额50.92万元。